佛陀的四个法宝—谨记上圆下因老法师的教诲

佛陀的四个法宝

选择字号
  跋

  佛陀的四个法宝—谨记上圆下因老法师的教诲

  之一 忏悔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著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醒的时候追逐贪嗔痴,就连睡梦中也为三毒所伏,但愚痴的自己仍不知觉悟,仍在粪坑中逐粪而不自知,可愧可羞至极!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学佛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那么地不可救药,通身满是杀盗淫妄,业罪深重的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举手投足,一起心动念,都是不好的念头,天天自己面对自己的贪嗔痴作战却总是屡败屡战,深深体会到‘具缚凡夫’四个字的意义,我们无始累劫累积的习气业障,早已把我们六根束缚得密不可封,想要摆脱习气,消除业障,谈何容易!

  如今我只有忏悔一途了!在师父茅蓬前有一幅字‘礼忏’!‘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师父慈悲指导我们消业最好的方法。在体认吾罪无涯、吾业无边的同时,我们也体知吾生命有穷,吾忏悔无尽!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在礼忏的同时,身礼佛,口念佛,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清净心忏悔,其功德不可思议!

  金光明经云:‘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恶重罪,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忏悔一法,是金光明,是无价法宝,我等凡夫能于五浊恶世的末法今日闻此法门,都是于无量百千万亿佛前种诸善根才有此福报,但愿同俦皆能诚心忏悔,发露罪愆,以期佛菩萨加被,灭除我等深重业罪!并冀希藉此忏悔功德回向广大有情众生,普皆脱离业海,同登净域!

  之二 放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在所有的罪过里面,杀生的罪过最重,在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的功德第一!因为所有的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怨仇结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

  但放生在末法时代提倡甚难,所遭受的批评也最多,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没有福报的原因!我们有幸跟随师父,了解佛陀教导我们此一既可消除业障又可长养慈悲的殊胜法门,自当力行救赎放生,放生自有放生的功德,捕杀自有捕杀的罪过,批评的人自然背负批评的报应,深信因果不灭的真理,让我们彼此互勉力行放生!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而放生一事,难得可贵的是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一概全备!花钱购买物类放生是财布施;放生时使物类三皈依并念佛回向,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贯注于其八识田中已成道种,是法布施;当物类被杀、被擒、被关之际,予以解救,还其自由,使其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是无畏施。

  三施俱备,放生第一!师父指导我们如此无上殊胜的法宝,放生的同俦们更当珍惜,努力实践,以不辜负师父开蓬度众,辛劳度我等的一番苦心!

  之三 吃素

  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

  在所有的罪业中,以杀业最重。因为既造杀业,必受杀报,因果报应是最惨最重的。何其不幸,我们却一天到晚在造杀业而不自知,因为吃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我们天天吃肉就等于天天造杀业,三餐吃肉就等于三餐欠杀债,我们因为吃肉,与众生所结的血海深仇是无量无边,不可胜数,未来的果报真令人不敢想像!

  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佛心就是慈悲心,我们修行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悲心,学得佛的一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一分;学得佛的十分慈悲,我们的道业就成就十分。奈何吃肉的人早已断了大慈悲种子了,慈悲心无由涵养滋长,没有了慈悲,早已悖离了佛心,所有的修行都是一片惘然!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我们想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子孙贤达,事业顺遂;我们想求业障消除,道业成就,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但是吃肉的人所求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这是佛陀金口宣说的教诲,如果我们不能吃素,还是照样吃肉造杀业,我们一切的心愿将永远无法实现。

  正因为吃素是如此地重要,师父总是秉持佛陀的教诲,一而再,再而三,孜孜不倦地劝告每一位学佛的人,一定要赶快吃素,赶快矫正吃肉的恶习。能够马上改过来完全吃素的人最好,没有办法马上改过来的人还是要鞭策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向完全断肉吃素的目标实践。因为吃一次肉,造一次杀业,结一次怨仇;吃十次肉,造十次杀业,结十次怨仇;每一次吃肉造杀业所结的血海深仇,将来因果报应还是要自己偿还。做得到的人,无边功德自己亲得,做不到的人,无边罪过自己亲受,每一个学佛人都当凛凛于此事,千万不可轻忽!

  之四 念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华,是捷径中的捷径!是妙法中的妙法:依靠著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愿,仰仗佛力,横断生死浊流,超脱轮回果报,末法修行,离此念佛法门,亿亿人中找不到一个成就的!

  念佛具足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当一门深入,今生今世老实念佛,不夹杂,不三心二意。因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密,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真至简之咒!既是禅又是密,又能总括三藏十二部教典,念佛真的是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不可思议的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我们念佛时,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罪众生,念的一样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想想我等具缚凡夫,何德何能有此福报与大菩萨们修同一个法门!文殊、普贤菩萨教我们念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教我们念佛,念佛法门这么殊胜,这么难逢,今生今世我们更当把握,没有多生累劫的善根我们是听不进,更信不及这一句佛号的!

  师父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融入了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不离佛号,鸟叫蛙鸣,声声弥陀,以身教示现教导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念佛同俦三生有幸得遇师父,示范著一个真正念佛人的行持,更得以亲近请益,是莫大的福报!愿我念佛同仁,皆能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一生成就,以不辜负弥陀慈父之大慈悲愿,也不枉师父辛劳度众,循循指导的教诲之恩。

Advertisement

五、对政府与社会的建言

为了现代青年的幸福,对于我们的政府及社会,我也有四点建言:

(一)让不同心向及不同天赋的青年,有学习所长、发挥所长的教育环境及工作环境。
(二)尊重那些失落自信心的青年们,用教育设施及社会资源,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

(三)鼓励政府及民间增设青年活动的项目,让青年们蓬勃旺盛的体力及好胜斗勇的性向,获得规律、正常的纾解与肯定。

(四)人品、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评断,不要用学校的分数、知名度的大小、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强弱、官位的高低来做标准,应当以各人先天的条件及后天的努力来衡量,凡是尽心尽力来成长自己、利益他人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社会大众对于现代青年的安定成长,都有责任。由于人心浮动、社会不安,青年才会彷徨;所以法鼓山特别提倡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运动,让我们大家努力建设一个安和乐利的明日世界。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五日,讲于台北安和分院「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座谈会。本文现收录于《平安的人间》)

版权页
推广流通:财团法人圣严教育基金会
地址:10056台北市中正区仁爱路二段48之6号2楼
网址:www.shengyen.org.tw
电话:886-2-2397-9300
传真:886-2-2393-5610
结缘书服务专线:886-2-2397-5156~7
著者:圣严法师
出版者:法鼓山文化中心
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敬邀您来赞助「圣严教育基金会」各项弘化推广工作
电汇捐助方式:
BANK NAME:BANK OF TAIWAN, JEN AI BRANCH. TAIPEI, TAIWAN.
Swift Code:BKTWTWTP122
Account No.:122001009873
Beneficiary:Sheng Yen Education Foundation
Bank Address:No.99, Sec. 2, Jen-Ai Roda, Taipei, Taiwan
问题、错字回报:plan@ddmf.org.tw
电子书制作:法鼓佛教学院 图书信息馆 数字典藏组, 2013-12-05

四、给现代青年的建言

所以,我愿给现代青年四点建言:

(一)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兴趣,选对自己应该走而又可以走的路。

(二)安定身心于现实的环境,不但面对它,还要接受它、改善它,然后放下它。

(三)确定一生的方向,在既定的方向与认知内,步步踏稳,时时向前,尽管经常变换立足点,但千万不能失落了方向感。职业和执掌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却不能改变。

(四)对于名、利、权、势、位,不必排斥,但却不能仅是为了名、利、权、势、位的追求而生活。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平安快乐,生命的价值应该是自安安人。

三、建立正确的志向

青年人想要伸展自己的长才,追求美好的未来,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一种进取心。在佛教的立场,也鼓励青年人要有大志向,要有新抱负,要有勇往直前的求学热诚与创业精神。例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就是一位标准的佛教青年,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千辛万苦,遍历千山万水,访问了五十三位大学问家、大宗教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事业家,乃至各行各业的专家。

可是,一般人观念中的大志向,总是脱离不了名望、财富、权势、地位,但如果人人都是如此,就会造成争夺的不安。追求到了的人,一方面害怕失去,一方面又希望求得更多,心中还是不安;追求不到的人,便有失落感而成为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失意人,他们在正常的社会中无法获得肯定,便别走蹊径,另寻伸展自我的活动方式了。

我在美国见到许多美国青年,如果遇到学业、家庭、工作上的瓶颈时,便会暂时搁下一切,去过一阵子浪游的生活,当他们在游历各地一段时日之后,心情缓和了,便会再回到学校或再找工作。

又例如我在美国遇到不少医师及律师的儿子,他们并没有进入大学继续念书,反而是去从事劳力的工作,不但他们自己不觉得有何不妥,连他们的父母也不觉得有什么丢脸。因为他们尊重个人的性格及心向,并不强求青年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过美国的父母毕竟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所以他们的青年便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其实,做劳力的工作及劳心的工作,只要能身心安定、健康,又有什么不可呢?

二,心灵本质永远相同

其实,时代虽有古今的不同,环境虽有新旧的差异,生产的文化虽有人力劳动与机械科技之间的悬殊,然而人类心灵的本质,却是永远相同,也是到处不变的。

从人性的分析来看,人类的心灵可明可暗、可善可恶。但既然称为人性,就必然与物性不同,所以弃暗投明、抑恶扬善是人的天性。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个人的便利及一己的安全,便会倾向于自私自利。

不过自私并非就是可恶,多半是为了贪图眼前近利,而失去远景,为保自利而损害他人;尤其是青年人因涉世不深、思虑不周,心志往往随着环境的诱惑与刺激,只能看到目前的近利;想到的,也仅及于个人的私利而已,以至于常常会跟着时代环境的风暴,团团打转,不论是求学、就业、交朋友,乃至结婚成家,都没有一定的准则,既让他们自己陷于苦恼,也会让他们周遭相关的人及生活受到困扰。

自有人类以来,人心就有烦恼,原因就是为了自求安全的保障,结果反而可能侵害到他人的安全,以致人人都失去了安全,又造成人人自危,无法安心。

事实上,生存于世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护,也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人们若能坦然面对这一事实,接受它、处理它,便能安身,也能安心了。虽然年轻人较少考虑安全保障的问题,而较着重于自我的伸展,可是,盲目而无原则的伸展自我,也会为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安。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批注、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作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宝。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摘录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现代青年的生活环境与身心安定

现代青年如果能学会不论遇到何人、碰到何事、发生何种情况,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也就是练成处处安身、时时安心的修养工夫,就能够左右逢源而万事如意了。
「现代」的定义是可广可狭的。广是指自十八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以来,都可称作现代;狭则是指目前的时代,也就是当代,或称为时下。
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之处,是科技文明使得人类生活环境快速地变迁,空间感缩小、时间感加快,连带着人类的价值判断及生活方式,也跟着快速改变。而新事物、新知识、新消息,更形成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新诱惑及新压力,使得人类的内心,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年龄层较高的中年人及老年人,虽然也同样受到这些情况的冲击,不过他们已能学习着去面对、去适应。但对青年人而言,虽然可塑性高,可是心向未定,所以可染度也高。
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中,青年人的身心,是很不容易安定的;茫然的失落感,使得他们在缺乏目标的情况下,虽然拥有许许多多的幻想,却不知道省思自己的将来,只一味地追求梦想,追求成功,企图为个人前途,创造奇迹式的未来。
就这样随着生活环境的快速变迁,青年人的身心也被卷入了这种多变的现实漩涡中;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多半的年轻人便在这种苦闷中接受冲击,使得他们的身心更加不安定。

佛陀是創世主嗎?

不。正信的佛教,沒有創世主的觀念,佛陀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能覺悟世間的一切原理,但卻無能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雖能化度眾生,眾生的能否得度,尚須由眾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決定。
佛陀是最好的良醫,能為眾生的痛苦診斷處方,服他的藥,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藥,佛陀也是愛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嚮導,能給眾生引導出離世間的苦海,聽從佛的引導,必定得度,如果不從引導,也是愛莫能助。因此,佛陀不以創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眾們僅對佛陀做形式上的崇拜;能夠實踐佛的言教,就等於見佛敬佛,否則,雖然覲見了當時的佛陀,也等於沒有見佛。
所以,佛陀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自己雖已離苦得樂,但卻不能代替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導師,而不是幻術家及魔術師,他用不著騙人家說「代人贖罪」,他是教我們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Quote from 因果與因緣(增訂版)

Tibet, a 16th c. Chinese-style Amitabha

Himalayan Buddhist Art - Art Bouddhiste de l'Himalaya

T

16th century, Tibet, buddha Amitabha, gilt copper alloy, private collection. 16th century, Tibet, buddha Amitabha, gilt copper alloy, private collection.

Apart from the rather stern facial features and very round face and short neck which are not typical of Tibetan works, this buddha is wearing a robe that covers both shoulders very loosely, the deep folds go across the chest and end up in swirls over his knees. The edges of the garment are very thick, the fabric is gathered in thick pleats under his breast. The looseness of the garment and abundance of pleating indicate a Chinese influence. The begging bowl is missing from his cupped hands.

View original post

Quote from 佛教的修行方法(增訂版)

(三)戒
戒的定義是:有所不為,有所不得不為,它含有訓誡、規勸、警告、指導等意思。通常的人,僅以為佛教的戒是消極地防止犯罪,事實上,那只是就有所不為的一點而言。這點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有所不得不為的積極態度,更為重要。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佛教徒不可有,此為消極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損己利人的行為,佛教徒不可沒有,此為積極的要求。
一個初信佛教的人,當做到第一點要求,信佛學佛較久的人,必須從第一點進展到第二點,第一點是止惡,第二點是行善;止惡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礎,而不推展利他事業的話,便無從達到成佛的目的。因為,戒的內容,是從「貪」、「瞋」、「癡」的凡夫行為,淨化復轉變為「喜捨」、「慈悲」、「智慧」的聖者行為。
佛教的戒,雖因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條,稱為五戒。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做為佛教徒行為標準的五戒。因為這五戒是戒「貪」、「瞋」、「癡」三種心理行為,藉身體四肢及口舌行為所做的具體表現,故其雖為在家戒,實際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準。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沒有完美的人格做基礎,便無從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類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1. 不殺生: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聯,卻並不等於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於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為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殺,固然是為了對一切生命,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2. 不偷盜:除了以正當的謀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為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佔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3. 不邪淫: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係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玷污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係,視為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為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寧、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4. 不妄語:此可分為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為了名聞利養,自己不是聖者而妄稱是聖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聖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為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
5. 不飲酒: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做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趨於狂亂如獸或愚癡如泥的狀態。
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在今日的社會中,多一分清明的頭腦,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駕駛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飲酒,在有重要的會議之前不可飲酒,在重大的決策待考慮之前不可飲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與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對照起來,貪、瞋、癡被稱為三毒,由於這三種毒物為害,不易行善,縱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會達到純潔的程度,三毒好像是三個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為了補好這個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學三無漏學。最初著手修學之處,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將三毒的毒焰壓住,然後再用禪定和智慧的水,來把三毒之火徹底熄滅。
五戒是戒除五項惡行,五項惡行與三毒的相互關係,即是身、口、意的相互關係,可用一張圖表來說明:

由貪、瞋、癡的三種心理行為,表現為身及口的動作,便成為五種惡行。五戒的功能,是從外表的身及口的動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動,得不到向外表現的機會,同時用禪定的工夫使它平靜,又用智慧加以觀察、分析,漸漸地使之轉變為喜捨、慈悲、智慧的活力。這便是戒的定義:從「有所不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為」的地步了。其前後的關係,也可用圖表加以說明:

(四)定
貪、瞋、癡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動而表現於身及口的動作,再藉身及口的動作,發洩於人、事、物等的對象。戒的功能,是約束身及口的動作,定的功能,是將向外散漫的種種心理活動,拉回到內心,並且使之安靜而至於物我合一,乃至物我雙亡的心理狀態。但是,定的工夫,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學,可分為九個要點和兩重層次來加以說明。

1. 第一重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堅固的信念
無論做任何事,無信則不立,當在對自己的立場和能力瞭解之後,也會明白何者能做與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動妄念;能做的事,應該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同時要考慮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當聽聽他人的忠告。如果對那件事的瞭解已夠深切,那麼,對於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後,便可衝破一切難關,百折不撓地進行你的事業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堅固的信念,可產生無比的力量。

(2)冷靜的思考
凡在從事一項工作或任務之前,應當多做準備,《中庸》所說:「豫則立,不豫則廢」,通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開始得順利,必須多做事先的準備。在準備階段,就應該考慮到實行的步驟,和可能發生的情況。到了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則要隨時審察、檢點缺陷、糾正錯誤。好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更好,壞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改善。這種判別力和決斷力,均係來自冷靜的思考。

(3)安詳的言行
一個人如果希望被人視為有品德的、可讓人尊敬和信賴的人,他就必須謹慎他的言論和行動,一個輕言狂語和輕舉妄動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評的,當然也不可能促成偉大的事業、博取崇高的社會地位。

(4)專注的精神
不論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專注,縱然做成了,也不會是傑出的。中國有一句諺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說:工作和職業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從事的那一份工作或職業上,全心全力,將整個身心投注進去,便可能使你成為你這一門行業中的最傑出者。

2. 第二重層次─—坐禪的原則和要訣

(1)堅信修行的方法
在你實際進行坐禪之前,對於你所學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絕對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會騙我們上當,也要相信指導你坐禪的老師,是從親身的經驗中過來的識途老馬,你是一匹小馬,跟著老馬走,絕對不會有問題。當然,誰是值得被你信賴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對他的信心不夠,對他指導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學,否則那將對你有害無益。

(2)思考修行的情形
修行禪定,不能沒有檢點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禪時,發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現象,有的使你覺得輕暖舒暢,有的使你疼痛難受,有的使你歡喜,有的使你恐懼,這些很可能發生在一個初學坐禪者身上的情況,如果你自己能夠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則,你當隨時請教你的老師,他會幫助你,使你安下心來繼續修行。

(3)調身
定的工夫的表現,是在身、口、意三方面,也可以稱為身定、口定、心定。要達到這三定的目的,便得從調理它們著手。調身,是使身體完成一種適合於坐禪要求的正確姿勢。

(4)調息
坐禪時的呼吸,要細、要長、要均勻。

(5)調心
把向外衝擊、浮動和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最初的方法,是以念頭看住念頭,最後做到被看的念頭不起了,能看的念頭也不見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內心卻是寂寂靜靜地不波不動,好像鏡子的鏡面雖映現出鏡外的各種或動或靜的景物,鏡面的本身是靜寂不動的。但是,這樣的工夫,說來容易,得來卻頗不容易。
一般的人,從第二層次的坐禪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層次的四點功力。不從第二層次中下工夫,第一層次的功力,便強不起來。我雖把它們分作兩個層次來說明,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時,我也常向跟我學禪的人強調,靜坐有三樣好處:(1)能使身心健康,(2)能使頭腦清明,(3)能使人開悟。入定與開悟,當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強健你的體魄,堅實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業。
現在將我為美國佛教會週日坐禪會所擬的「坐禪須知」,抄錄如下,以供有心學習靜坐的讀者參考。

A great WordPress.com site